7 从第十六份工作到第十九份工作
我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是一个信得过的老同事、老朋友;无论我和他的价值观差异有多大,他都觉得可以信任我,不必提防我。实际上他要提防的人,是那些价值观和他相近的人。
主编早已离开媒体行业,和人合股经营了一家生产汽车倒车摄像头的工厂,他是个小股东。但是因为人力成本越来越高,竞争越来越激烈,工厂已经难以为继,他和另一个小股东都在另谋出路。这次做网店他除了拉上我以外,还拉了我们当年的另一个同事,这个同事现在和他是情侣关系。不过在我回到广州前,他们并没告诉我这一点。现在主编是大股东,另外那个同事和我是小股东。我们三人时隔十多年再次共事,这是我的第十六份工作。我们这次合作共维持了一年零六个月。实际上还不到一年时,我就想要离开了,但碍不住熟人的情面,又徒劳地耗了些时间,最后几乎是在消极地应付了。
刚开始时,我住在主编工厂的员工宿舍里,八人的房间只住了两人。有时他的工厂忙不过来,我们也上生产线帮忙。主编这时着迷于一个做创业内容的播客,主持人叫罗振宇,节目名称是“罗辑思维”,当时很受欢迎。他热情地向我大力推荐这个人和节目。我听了一下,不但没觉得好,反而有些反感。主编说罗振宇是做文化的,我既然要写作,就应该多关注他。我说罗振宇是在做营销,不是做文化,他是个商人。但主编说罗振宇也卖书,是个文化英雄。他告诉我罗振宇是这样卖书的:事前不告诉买家是一本什么书,然后向买家收取全款,买家要收到书后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。他通过这种方式,一次可以卖出两三万本冷门的历史书,而且还不打折。我觉得很震惊,但并不佩服。我猜那些买书的人,大多并不会真读。他们买书的动机,我觉得很可疑。但是主编很崇拜罗振宇。而且他和我说话的腔调,也越来越像罗振宇了。之前我在云南时,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人,所以没能洞察到主编的这些变化,还以为他真的发现了好机会,所以才表现得那么热切和自信。
他还让我读一些他买的经营创业方面的畅销书。我认真地读了一些,国外作者写的稍微好一点儿,国内作者写的则都很恶心。但主编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写作也有帮助,因为万事万物皆有相通的道理。他说我写作好多年,至今还没成功,也该反思一下了——话这么说是没错,但我知道他说的成功是什么意思,我真正要反思的不是他认为的那些方面。有天我们聊天的时候,主编随口说了句我太感性。我马上纠正他,说我是个非常理性的人,起码比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理性。主编听了不以为然,笑嘻嘻地看着我,表示他认为我在胡说。我瞬间就明白,他把理性和功利(无贬义)混为一谈了——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按功利法则行事,就是不理性。我记得十多年前,我和他都还是二十几岁,彼此间并没有这么大的差异和分歧。不过他对我确实很友善和慷慨。他的经济情况也不好,但对我仍关照很多。我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是一个信得过的老同事、老朋友;无论我和他的价值观差异有多大,他都觉得可以信任我,不必提防我。实际上他要提防的人,是那些价值观和他相近的人。
主编开宗明义地告诉我,他想做的不是什么网店,而是文化品牌,网店只是我们最初的途径而已。不过因为他说过罗振宇做的也是文化,所以我对他说的这些不以为然。我们先注册了一家公司,然后以公司为主体,在淘宝上开了个企业店。后来回过头看,企业店和个人集市店其实没有区别。但当时,天猫店已经暂停了我们想做的品类的申请。而且天猫店毕竟投资门槛高,我们打算谨慎地从底层做起,慢慢积累经验。我们的主营产品是车用香薰,最初从批发市场采购,然后找厂家做贴牌,最后自己设计和生产。以上这些都是主编早就想好的,无论后来有没有我的加入,他都会照这个方向去做。
不过在2016年,淘宝的流量已经发展到天花板,活跃用户数很难再增长,平台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客单价,往更高的消费层次提升。在这个背景下,像我们这种中小卖家,越来越难获得站内的免费流量——要不就自己到站外引流,要不就付费获取流量。其实按照我们当时的经营水平,更适合的平台是拼多多。但我们三人都没用过拼多多,对拼多多的印象很刻板,觉得那是个只能做低端产品的平台。而主编认为我们要做中高端,将来的目标是天猫店,所以应该留在阿里系统里积累经验。于是我们的全部精力都用于研究怎么获得免费流量,结果却只是浪费时间。当时我们看不清大趋势,总觉得自己的免费流量少,是因为优化做得不够,还要继续打磨。主编从没做过网店,对运营一无所知,但他学习能力强,而且远比我投入。我们到处找网店运营的视频教程,听了无数的讲师讲课,努力发现自身的问题,又上派代网读运营文章。那些网友文章大多是吹牛逼,对关键操作避而不谈,将次要因素当主要讲,以显出自己能人所不能。实际上绝大多数爆款,都是先做出数据才开始热销,而不是热销后才产生数据。在淘宝上开企业店或个人店,表面上是免费,其实步步都要花钱,否则根本就没人点进你的店,毕竟阿里不是做慈善的。而且你不花钱,各项经营数据的样本量小,随机性的影响大,会导致你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。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: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
但是怎么花钱也是门学问,首先要找对门径,否则钱很容易打水漂。直通车就不用说了,当时还流行一种做销量的操作:先给主推产品设置隐藏优惠券,然后和淘宝客合作,让他们发布到折扣群里,以极低价吸引群友下单,同时我们每单再支付淘宝客佣金。通过这种方式做出的基础销量,要比刷单安全和高效。大量刷单的风险很大,在一些保证安全的平台上,刷一单的成本超过10元。而折扣群做出来的销量,起码是真实的,尽管也要砸不少钱,后面能不能赚回来,就看产品的售后数据了。我们尝试操作了几个产品,售后问题都比较多,因为数据不漂亮,搜索权重下降得很快,最后连前期砸的钱都赚不回来。因为过惯了节俭窘困的生活,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小农意识,对花钱有抵触心理。这么多年来,每当存款低于一万,我就会感到焦虑不安,这是我的心理安全线。所以被迫要花钱时,我不懂得怎么花——我是指在生意操作上,我非常消极和保守。我很少考虑怎么发展。相反,我总在考虑怎么避免倒闭。而答案就是,少花钱。或许看见我过于保守,我的两个合伙人开始频繁地提出主张。名义上我是网店的运营,实际上大多数决策是三人商定的结果。可是他俩也没有运营经验。主编虽然很投入,但因为不懂,开始时他抓不住重点,在一些没有意义的方面,浪费了我们太多讨论时间,也做出了一些错误判断。其实我们应该在选品上多花工夫,但我不想在批发场里和商家多打交道,所以我没能称职地提出建议、负起责任。而且我们下一步计划是做贴牌,主编希望和固定的厂家培养关系、加强合作,我便正好以此为理由逃避了更广泛的发掘新品和接触厂家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即使找到合适的产品,接下来也还是要花钱运作。淘宝按照产品的各项用户反馈数据来给予展示机会,新品的平均展示机会本身就很少,反馈数据的随机性大,加上竞争对手都在维护数据(我们委婉地用“维护”代替“操纵”),如果你不同样地去维护的话,一个产品就很难获得成交机会。而在有了持续的成交后,又增加了销售反馈数据,同样地你不维护的话成交就很难持续增长。只要你的数据保持漂亮,淘宝就会持续给你流量。天猫店的售后评价没有好中差评,只有五星;个人店和企业店则既有好中差评也有五星,这显然增加了我们数据维护的成本。评价维护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折磨。开始时我为了省钱,没把评价维护外包出去,遇到了中差评的客户,我就要打电话去沟通,每天光是打这个电话就把我打到胃痛。到了2016年底,我发现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,而且做得也不愉快,因此便提出离开。但是主编和我讲责任,讲希望,讲他对未来的展望,等等,软硬兼施地迫使我留下。直到2017年5月,我才终于如愿和他们拆伙。
退出了网店的生意后,我不敢耽搁片刻,因为我的积蓄所余已不多。过了几天,我就通过58同城找到了新工作。这段工作经历记录在《我在物流公司上夜班的一年》一章里,这是我的第十七份工作了。在D公司我上的是长期夜班,过着日夜颠倒的日子。不过因为每天工作时间长,住处附近也封闭落后,我们没有什么机会消费,倒是很利于攒钱。客观而言,这份工作是苦的——每晚上十二个小时班,通宵达旦地搬抬货物,其中近十个小时不能进食。不过在另外一些方面,这份工作却是我的“舒适区”。有时实在累得受不了了(其实主要是困得受不了),我会边干活儿边回忆在大关邑村生活的那一年的点点滴滴,从中感受温暖,并恢复力量。
2018年3月,因为私人原因,我又从D公司辞职去了北京。到了北京,我先在S公司送了六个月快递,然后又跳槽到品骏快递做了十四个月。2019年12月,品骏快递解散,我和所有同事一道被遣散。这是我的第十八份和第十九份工作,在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一章里有详细的讲述。